二十四节气养生

二十四节气养生之------秋分

时间:2019-02-13 10:24:54来源:本站 作者:admin 点击:81 次
秋分。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,自古谚语有"春分秋分昼夜平分",从秋分这一天起,白天逐渐变短,黑夜变长(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,白天最短);昼夜温差逐渐加大,幅度将高于10℃以上;气温逐日下降,一天比一天冷,逐渐步入深秋季节。风清露冷秋期半。秋分日平分了秋季,也平分了阴阳。从秋分日开始,

秋分。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,自古谚语有"春分秋分昼夜平分",从秋分这一天起,白天逐渐变短,黑夜变长(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,白天最短);昼夜温差逐渐加大,幅度将高于10℃以上;气温逐日下降,一天比一天冷,逐渐步入深秋季节。

风清露冷秋期半。

秋分日平分了秋季,也平分了阴阳。从秋分日开始,整整90天的秋季已过半,昼长夜短转为昼短夜长。

雷始收声:阳气收归地下,故雷声收。

蛰虫坯户:气候变冷,小虫藏入穴中。

水始涸:降雨量减少,天气日趋干燥。

秋分日,五之气开启。主气阳明燥金,客气厥阴风木。秋行春令,草木又得生长而繁荣,人们相对平和。患病以秋温病多见,如肺及大肠疾病(感冒、气管炎、哮喘、肺肿瘤、痔疮等),润燥仍是重中之重。

秋分时节,每当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,就会下雨,气温也随之下降。这就是人们常所说的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。

中医认为,秋季开始,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、景物萧条、空气干燥,如果不注意补水,身体水分会大量流失,对肾的危害很大。“秋燥”还会侵犯肺部而发生燥咳、口干、咽干、唇干、鼻干等症状。

中医养生,就是强调“治未病”,防患于未然。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特别是秋分过后,气候逐渐转凉,养生保健主要以调理肾脏为主。中医认为,肾为先天之本。“智者之养生也,必顺四时而适寒暑”。秋季主“收”,秋天养肾养生,应当适应时节变化,收藏能量,养护身体。

1早睡早起,起居有常


秋季,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,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,宜早睡早起。

早睡顺应阴精的收藏,以养“收”气;早起则顺应阳气的舒长,使肺气得以舒展。夜愈深,寒气愈重,易入侵体内,给以后腰腿疼痛埋下隐患,还会导致咳嗽等疾病。

2胃部保暖,防止寒凉


秋分以后,气候渐凉,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。要注意忌口,不吃过冷、过烫、过硬、过辣、过黏的食物,戒烟戒酒,忌暴饮暴食。

3饮食温润,宜食辛酸


秋分的“燥”是凉燥,“燥令伤肺”,可适当多吃一些清润、温润为主的食物,如芝麻、核桃、糯米等。还可适当多吃些白萝卜、胡萝卜等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。

4进补有度,切勿过量


“春夏养阳、秋冬养阴”,但秋分时节进补,不可太过,要适量。进补应分清虚实,虚病又有阴虚、阳虚、气虚、血虚之分,只有对症进补才能补益身体。

5适量运动,轻松平缓


秋季养生,以“收”为主。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、活动量不大的项目,比如:健走、打太极拳、骑自行车、跳舞,登山等。

6调养情志,放松心情


秋季日照减少、气温渐降、花木凋零,一部分人容易产生忧郁伤感情绪,导致体内分泌紊乱,产生疾病。

因此,要注意培养乐观情绪,保持神志安宁、心情舒畅,以适应秋天平容之气。

入秋后,万物萧条,天地间一片肃杀之气,多养生机,饮食有节,兴奋有度,放慢节奏,安稳渡过这多事之秋。
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